表演學開辦主因:想讓街頭藝人們更深入探討何謂「表演」
首先先廣告一下,還能插班報名喔,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zjehkWBabN6qR3uh8。
自2017年,街頭藝人開始自主發展一套進修系統–『街頭作品實驗室』,以進修、討論、發表三大核心,期待讓這個環境中的表演有更多層次與變化。
街頭作品實驗室邁入第四季,《肢體》、《角色》、《驚喜》到此刻的《遊戲》,實驗室更深入探討表演可以怎麼發展,還可以更怎麼樣的「好玩」。
因此在《遊戲》這季,邀選明日之星之初,設計一系列環環相扣的課程【街頭表演學】,讓更多街頭藝人們參與、討論、學習在充滿即興與互動的課程中。
我們相信:
即興,使演出自由而充滿驚喜,而互動,使觀眾在參與過程中能獲得最大的共鳴。而這兩個元素碰在了一起,便能成為一場最有趣的遊戲。
讓觀眾擁有相信力量的魔術師--周瑞祥,為街頭藝人帶來表演新視界。
目前開辦至今,已經是第四堂課程,課程豐富,網羅了戲劇、小丑、魔術、跑酷數大主題,老師有劉孟諴、周瑞祥、韓順全等人,以下先為各位介紹驚喜魔術《Animator》導演周瑞祥老師!
而其他兩位老師,將在後續系列文章陸續為您分享。
台灣知名魔術師曾經以《Animator》作品打破魔術與劇場的牆,成
在這次的表演學當
課程之中,有很多這麼神奇片刻發生,聽來似乎難以相信,卻又真的驚喜連連。
周瑞祥:「創作就像丟球,創作理念才是最關鍵的那顆球」
瑞祥老師在課程中口述,歷史上最早的魔術紀錄是在5000年前的埃及, 起源是因為宗教和信仰,而擁有「魔法」的巫師或祭師利用人類迷信的心理,回應對象心中的渴望,如有著肚子餓、口渴生理需求的民眾、期望處理好國政的國王,而擔任起村子中的巫師、國家中的國師等重職。
然而現今科技進步,搜尋引擎興盛,教學影片、各種精彩演出影片想要什麼應有盡有,魔術也許已經不再神奇(同理而言,街頭表演也許不再容易吸引觀眾目光),但思考「為什麼由你演出」,小至表演所屬的位置,大致歸屬於這個時代的位置,極其重要,這也是他創作作品的第一步思維。
而接下來,瑞祥老師說「創作就像丟球,為了創作理念把球丟到能力所及的最遠之處;之後才來思考道具要怎麼做、魔術效果應該如何完成,再來一步一步完成整個拋物線。」
對他來說,從一開始因為所學的魔術技巧、方法而創作,到此時此刻是將魔術作為「手段」,透過魔術來實現他想給觀眾看到的–賦予生命、能擁有鼓舞力的作品。
2016年松菸LAB新主藝,瑞祥老師透過《Animator》在百件中脫穎而出,一場催眠、魔術加上心理學的社會實驗,讓民眾真心相信自己有賦予生命的力量,而這股相信之力可以讓一般觀眾的手中憑空生出一隻活魚!
(周瑞祥老師將在八月份台北藝術節中展出其新作品–新人類計劃:預告會,相關介紹:https://www.artsfestival.taipei/FilmContent.aspx?ID=10)
藝術自由日紀錄片:《Animator》
學員凱威分享:瑞祥老師是我心中最具藝術與創造力的表演者。
我們再以兩個不同觀點分享,向各位揭露瑞祥老師在街頭表演學當中,帶給我們的知識與見解。
首先是學員凱威的分享:
周瑞祥老師,我心中最具藝術與創造力的表演者。聽見「周瑞祥」三個字,無論是魔術、課程或展覽,絕對品質保證。今日課程從學員「與任一物件的互動」開始,這是街頭作品實驗室最精華的片段之一,來上課的英雄豪傑們十八般武藝,各有各的絕活,其中我最被「燒賣」與「元慶」感動。
燒賣把「觀眾」當物件, 微笑牽起同學的手, 兩人並肩坐下時,燒賣似乎因為感動潸然淚下。 珍惜的搭起對方的肩,抱住對方。(可惡!好想被女神抱)
我所感受的故事,是描述冷漠的現實社會中,邊緣人因為人與人的溫暖而感動流淚! 整段表演搭配音樂非常非常舒服!
而元慶課前一如往常的把玩溜溜球,然而上台時卻是把「腳架」當物件。
元慶是賦予腳架生命的Animator(註一) 腳架似乎變成了楊硯, 在呈現出中讓我看見了父子之情。 呈現後讓我感觸很深的是:大家都是擁有很強武藝的表演者,但大家強調的都不是技術,而是「表演」。
課程中,周瑞祥老師利用自己的表演與小魔術,教大家「錯誤引導」以及「靈感發想」。老師非常擅於用生活上的故事,去設計表演,感動觀眾。其中,去兒童醫院義演,利用魔術,讓孩童相信自己真的擁有改變現實的能力,影響了病童的生命。
當魔術不再只是效果,而是擁有影響心靈的治療,因為曾經看過許多老師的作品,因此在課程中產生許多共鳴,有機會再另外分享給大家。最後,若想了解周瑞祥他課程的具體呈現,一定要觀賞老師8月份新人類計畫魔術公演 。
(註一:Animator:賦予物體生命的人)
(再打一次廣告,新人類計劃:預告會,相關介紹:https://www.artsfestival.taipei/FilmContent.aspx?ID=10)
被攝影耽誤的評論家--昶佑,提供給學員們關於這堂表演學的三個思考。
而也邀請了我們的攝影師–昶佑分享。
電影系出身的他,對於表演課程並不陌生。但是看到非演員職業的人上表演課是很讓人感動的。他認為任何人其實都應該上表演課。表演課不僅僅是增加自己對表演藝術的認識,更是透過表演增加對自己的認識。
而關於瑞祥老師第二堂課第一個想法,他說:「整堂課真的是超值內容,讓人都覺得這是夏季大拍賣才有的CP值吧。」
對於課程內容他給出三個提問,提供給來課程的表演者們思考。
「是當命題有時間思考時,他所呈現出來的表演通常會充滿預設,那究竟預設帶給你的表演什麼效果?」
「沒有人注意的地方要不要表演?可不可以輔助說故事,甚至可不可以也說故事?」
「驚喜真的只有在出奇不意時才叫驚喜嗎?」
關於攝影師不攝影師,有著犀利論點的昶佑心得,原文詳細內容如下:
這週是周瑞祥老師第二堂課,從一開始大家的兩分鐘呈現到後面非常多的經驗分享,以及法式掉落的表演理論課。可以說內容真的豐富到不行,我知道這樣很像在打廣告,但老實說整堂課可以拿出來討論的東西真的太多太豐富了。可以說真的是超值內容。讓人都覺得這是夏季大拍賣才有的CP值吧?
為了不要因為我的文長,害實驗室被粉絲退訂閱,以下講幾個我覺得可以提供給大家思考的點。
首先是今天的表演呈現。從大家的表演可以看出很多有趣的東西。大家對於自己肢體的運用、場地的運用、甚至是觀眾的運用。其實每個人的表演都很精彩,也沒有對錯。但想提供幾個問題給人思考。第一「是當命題有時間思考時,他所呈現出來的表演通常會充滿預設,那究竟預設帶給你的表演什麼效果?」其實會有這想法是因為上一次老師出這題目時,我感覺是想看大家簡單的即興,但因為時間不夠後變成回家功課。這時我就覺得有趣了,因為這場呈現會從大家都不確定該做什麼的感覺,變成大家都有自己一套呈現。
再來是老師在從法式落下所引導出的表演理論中,其實有很多是與我所學習的電影藝術理論相近的。十分多方法是互通的道理,這可以證明雖然領域不同,但其實很多東西的本質是一樣的。大家都是在想辦法運用同樣的理論於自己的專業上。這也是藝術創作有趣的地方。而我想提出的思考是表演其實就是在用自己的身體說故事,今天提到的錯誤引導也是利用手法給予不正確資訊。但「沒有人注意的地方要不要表演?可不可以輔助說故事,甚至可不可以也說故事?」對於觀眾來說他想關注什麼是他的自由,但如何運用他的注意力是表演者的自由與權利。所以如果你全身都在表演時有沒有機會製造更多的吸引力?
最後關於off beat,在魔術表演驚喜是大家的期望,所以當大家鬆懈時是製造驚喜的最佳時刻。知道要來的驚喜是最不驚喜的。但我想提的想法是「驚喜真的只有在出奇不意時才叫驚喜嗎?」電影有一個法則叫「rule of three」相信有在接觸劇本寫作的應該不陌生。簡單說利用重複一樣的兩次事件,突現第三次的不同以製造驚喜。其實這也是利用規律來製造出奇不意。驚喜在我個人的解讀是一種衝突的表現。因為跟所想不一樣所以有趣。那如果是如此解讀是否可以讓驚喜是在有認知之下出現呢?
街頭表演學,課程到現在已經到了一半。
我們八月末最後一堂課之際,每一位學員們將有五分鐘的表演呈現;將融合三位周瑞祥、劉孟諴、韓順全老師的課程內容、學員彼此間的交流合作,與一點點的祕密配方,欲知詳情,請持續的關注我們!
還能插班報名喔,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zjehkWBabN6qR3uh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