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racd.org
https://stracd.org/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家好,我是吳顥中a.k.a街頭菸酒森,最近因為肺炎的關係,常常在街頭懷疑⼈⽣。 在街頭表演的時候,我們往往能夠從觀眾的反應與回饋裡直接地看到當下社會的氣氛。只能 說,我完完全全地感受到⼤家都不好過。所以我們要加油!還有要洗⼿!

 

這不是個適合出遊的時間,所以我們在家讀書吧。今天要討論的是古⼈們到底有沒有 在街頭唱戲這件事情。我要先說有!但⼩弟才疏學淺,曲藝這個範圍太⼤,我只能簡簡單單地討論他,請各位⽼師⾒諒。

從民間出發的曲藝

當今的街頭表演形式拿來套到戲曲的演出恐怕有點狹仄。所以我們先從民間表演開始談。戲曲這種演出形式來到民間,應該要從唐代的劉采春⼩姐開始說起。她擅演參軍戲,歌聲曼妙,⼤概是隋唐好聲⾳的等級。她和⽼公及⼤伯共組團體,四處進⾏演出,⽽他們應是⽂獻中史上第⼀個民間職業劇團。根據《雲溪友議・ 豔陽詞》:

 

乃有俳優周季南、季崇及妻劉采春,自淮甸而來。善弄陸參軍,歌聲徹雲,篇韻雖不及濤,容華莫之比也⋯⋯

 

元公(元稹)似忘薛濤,而贈採春詩曰:「新妝巧樣畫雙蛾,幔裹恆州透額羅。正面偷輪光滑笏,緩行輕踏皺文靴。言詞雅措風流足,舉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惱人腸斷處,選詞能唱《望夫歌》。」⋯⋯采春所唱一百二十首,皆當代才子所作。其詞五、六、七言,皆可和矣。[1]

 

當時采春小姐可以說才貌雙全,連國文課本常出現的元稹先生都特別寫詩稱讚她歌聲多棒多漂亮。而且唱的歌詞都是當代知名文人寫的,換算成現代,她應該是天后等級的藝人了。但她們從民間四處流浪尋找舞台,乃至脫穎而出,一路竄紅的過程。只能說我書讀得少,目前並不清楚。

宋元時期的民間曲藝

不過到了宋代,這類民間表演者就非常多了。聽過勾欄瓦舍吧?打個比方,把現在的西門町電影院全都換成劇場。西門町這樣的娛樂商圈就叫瓦舍,而那些劇院就叫勾欄。(以後我會詳細解釋,很急想知道內容的,可以直接問Google或是問我。)當時,那就是他們時常出沒的地方!以《武林舊事・諸色伎藝人》為例,其中共記載了50餘個演出項目,400餘位表演者。而其中屬於此類表演的項目便有:雜劇(41人)、諸宮調(4人)、鼓板(14人)、清樂(2人)、小唱(9人)、唱賺(22人)、嘌唱(14人)、彈唱因緣(11人)、唱京詞(4人)、唱耍令(19人)、唱撥不斷(2人)、說諢話(1人)、學鄉談(1人)、裝秀才(2人)、吟叫(6人)、和笙(1人)、說藥(3人)、雜扮(26人)、演史(23人)、說經諢經(17人)、小說(53人)。共21項,275名表演者。[2]

 

可見在宋代,這類曲藝表演是相當相當盛行的。而這樣熱門的表演門類,勾欄有之,街頭必定有之。

 

《武林舊事・瓦子勾欄》:「路歧,不入勾欄,只在耍鬧寬闊之處作場者,謂之「打野呵」,此又藝之次者。[3]」對,這些不在劇場裡表演,都在街頭作場的,就是當時的街頭藝人。舉例而言,《武林舊事・西湖遊幸都人遊賞》中就有紀錄一些表演項目,如吹彈、舞拍、雜劇、雜扮、鼓板」等等。

 

到了元代,在許多雜劇中亦能看見以其為主題的作品,如《宦門子弟錯立身》、《藍采和》、《莊家不識勾欄》等等。然而,以上所見之資料,都是記載在戲班在勾欄內搬演雜劇,或是流浪戲班四處尋覓舞台,並「售票演出」的狀況。目前我都還沒有找到任何一則唐宋元時期紀錄街頭表演實況的文字紀錄。

 

這不是我要的啊!我想看的是像這個圖片中的畫面啊!

這才是我想研究的街頭表演啊!所謂「不入勾欄,只在耍鬧寬闊之處作場者」,就是長這樣啊!但真的很可惜,我找到的相關文獻非常非常少,而且都是清代的資料。(當然也有可能是這種表演形式是到明清時期才發展成熟的關係)但現階段,只能就現有的資料來進行介紹。

良莠不齊的演出品質

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戲曲表演是相當流行的。就像我們現在每個人都會追劇聽音樂一樣平常。所以人人都能唱段小曲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在這樣的狀況下,街頭上出現的曲藝表演,自然也會出現品質良莠不齊的現象。我們來看看這兩則文獻。

 

如《清稗類鈔・戲劇類・高調戲》:

 

紹興之高調戲,一名高腔,疑即古之所謂曼綽也。伶工曼聲長歌,後場之人從而和之,祝允明所謂「趁逐悠揚」者是也。其賣技江湖,大抵不出寧波、紹興二郡。[4]

 

再與《清稗類鈔・戲劇類・亂彈戲》相比較:

 

亂彈即馬上戲,蓋軍樂之遺也。乾隆末葉,江寧有之,傖者載以舟而娛客,穹篷巨艦,踞坐其間,直如雞鶩一群,啞啞亂噪,了不悉其意旨,然十月之貲,亦需給一二千錢。[5]

 

第一則,是在講紹興那邊的高調戲,那裡的高腔品質非常好。連祝允明先生都大肆稱讚。那這位祝先生是誰呢?祝允明,號枝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當今最知名的作品,可能是出現在周星馳電影裡的小雞啄米圖

對,就是他!

第二則就沒那麼棒了。有船夫會在載客之餘唱戲給乘客聽。但可惜一曲肝腸斷,我是胖虎我是孩子王。他們跟胖虎一樣霸道,霸凌你的耳朵,還要收你的錢。他壞壞。

關於曲藝類街頭表演的文獻紀錄

戲曲的演出,在古代可以非常粗略的分成兩大派(這範圍太大,我簡單介紹就好)。一派叫做「雅部」,是屬於天龍人看的戲,劇情、劇本的用詞還有演出形式都比較風雅(假掰)。另外一派就是「花部」,是屬於比較Local的風格。劇情劇本很狗血很Real,演出形式也因應不同地方的風土民情而產生了許多風格,是很自由很多元的一種演出形式。大概就是鄉土劇那種感覺。那會出現在古代街頭的戲曲演出,基本上都屬於「花部」。

 

首先來看《清稗類鈔・戲劇類・打花鼓戲》:

 

打花鼓,本崑戲中之雜齣⋯⋯是劇以市井猥褻之談,狀家室流離之苦,殆猶有風人之旨焉⋯⋯同、光間,上海城中西園之隙地,有花皷戲,演者集三四人,男擊鑼,婦打兩頭鼓,和以胡琴、篴板,所唱皆穢詞褻談,賓白亦用土語,取其易曉。觀劇啜茗之餘,日斜人稀之候,結伴往聽者時有之。[6]

 

《打花鼓》是崑劇裡面的一個小戲。內容一看就非常的鄉土劇,阿公阿嬤一定愛看又愛罵。所以大家往往都會手牽手結伴去看戲,生活輕鬆又愜意。那這樣一個超級接地氣的街頭表演,自然要用地方的方言來演才對味。畢竟劉文聰如果講國語阿公阿嬤就聽不懂了嘛!

 

雖相關演出資料較少,但仍是有研究資料指出像這樣的曲藝演出,在古代中國的街頭出現得相當頻繁。根據《北京志‧文化藝術卷‧雜技志》:

 

舊日的曲藝藝人不少是靠在街頭、廟會上明地賣藝維生。由於條件所限,只能演一段兒收一回錢,即是向觀眾「打錢」。可是往往演完一段兒該打錢了,觀眾扭頭就散了。演員為了穩住觀眾掙到錢,不得不用「生意口」拴住人,甚至損人。[7]

 

啊!雖然少,但終於還是找到我想看的文獻了!我就是要看他們怎麼演怎麼賺取收入嘛!「打錢」這個用詞,到了現代已經演化為「打賞」、「投錢」,或者「捐款」(donate)。時空雖然轉換,但其本質始終是不變的。這則文獻除了載明當時曲藝藝人出現之頻繁外,也很生動的反應了部分街頭表演者的演出模式,並生動的呈現街頭表演者們對於觀眾去留的在意。

 

一般來說,街頭表演可以利用群眾的好奇心裡,在聚集部分人潮後,以之引發更多流動群眾的好奇心,進而吸引更多的人群聚觀。而若是「看完扭臉就走,把人群撞個大窟窿」。儘管某些觀眾並不是故意的,但它間接上可以說是對表演者的一種否定,進而使群眾對這樣聚觀的好奇心銳減,演出效果自然也因而打了折扣。

 

以文獻中的表演狀況為例,恐怕不少街頭表演者純然是為了生存而演出,是以對於觀眾的去留以及演出效果更為在意,也因而更著力於群眾數目與氣氛的維持,是以自然地在表演過程中發展出這些所謂的「生意口」,以及重複邀賞的手法——雖然就某些人看來,這樣的的手法是令人相當不舒服的。真是的,直銷都已經很熟練的用夢想之類的話術來包裝商品了,街頭藝人要加油啊!

小結

好的,我廢話太多。看到這裡的各位,3500字已經過去了。所以我簡單作結一下。

 

戲曲這個表演門類自從來到民間之後,便成為相當普及的大眾娛樂。所以其實無論是街頭還是勾欄之內,可說是到處都有。也因為民間各地風土民情不同,產生了非常多元的表演形式,是中國文化、藝術等歷史中不可忽視的一塊瑰寶(對!就算是狗血鄉土劇也能是國寶,愈在地愈國際!)。但樹多必有枯枝,所以表演者的品質也隨之良莠不齊,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不過我們終究能夠確認,戲曲自來到民間之後,街頭也成了這些演員的舞台,並在其中努力分享藝術,以此維生。

 

下一回就是中國古代街頭表演分類的最後一個類別,偶戲。希望下個月文章發出去的時候,我們就不需要戴口罩出門了,好熱喔!

參考文獻

[1] (唐)范攄撰:《雲溪友議》,(臺北市 : 藝文印書館,1971年),卷9,頁8。

[2](宋)周密《武林舊事》,《西湖老人繁勝錄》(臺北縣永和市 : 文海出版社,1981年),頁376-401。

[3](宋)周密《武林舊事》(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 第 590 冊),卷6,頁245。

[4]徐珂著:《清稗類鈔・戲劇類》,(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頁6。

[5]徐珂著:《清稗類鈔・戲劇類》,(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頁6。

[6]徐珂著:《清稗類鈔・戲劇類》,(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頁75。

[7]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著:《北京志・文化藝術卷・音樂志、舞蹈志、雜技志》,(北京:北京出版設 2002年10月),頁99。

撰文者 吳顥中

扯鈴街頭藝人/不務正業的中文所畢業生。 就讀大學中文系時都在扯鈴,報應是研究所時都在表演空檔寫論文。 因為熱愛在街頭打滾,於是畢業論文任性地寫了街頭藝人的歷史。 生平無大志,只求自己始終快樂。 自認是個幸運的人,曾喜獲東京國際扯鈴賽直立鈴冠軍、亞洲盃扯鈴賽亞軍等獎項。而論文雖常常難產,卻也如期畢業。 現在是個快樂的胖子,但始終不放棄那個能瘦回來的夢。可惜興趣仍是吹冷氣、吃東西,還有睡到自然醒。

訂閱我們
您將能在第一時間收到協會的新消息

您的資訊將會安全的被保存,並不會未經您的同意分享您的個人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