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會不會好奇自己的職業,在一千年前長什麼樣子?
你是老師?醫生?律師?公務員?會計師?生意人?你是否好奇過,那些千百年前從事此業的人,究竟都在做什麼呢?
好啦無論如何,總之我是好奇了。
以前在讀中研所的時候,不管想了解什麼文化、藝術,都有厚厚一疊學術論著來研究它們的歷史。但輪到街頭藝人要尋找自己的歷史時,居然一本!一本!完整的論著也沒有。只有一些零星論述藏在不同的書裡面。跟四魂之玉的碎片一樣難找。沒人寫,好吧我自己來。於是我發大誓、立大願,在圖書館含著眼淚默默地研究。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雖然還很菜,但也終於寫出了一本最最簡要的中國街頭藝人史。(我知道這時間講中國很敏感,但這真的無關政治,啊我就中文系嘛!)
我覺得這很重要。
若一門藝術沒有整理出自己的歷史,則形同漂泊於歷史洪流間的散沙,毫無立錐之地。而過往無數前輩們創造的歷史,便是我們的後台。而站在長遠的歷史面前,所有人都必須肅然起敬。所以我認為,街頭藝術逐漸在發展的同時,應當有足夠的歷史根基與學術討論,若有了這些根,我們便能以此為基,立足邁進。
但是論文兩字太沈重。
所以在這個專欄,我會用更舒服的語言,帶著大家回顧前輩們用生命創造的故事。煩請各位聽我娓娓道來。
現在海內外的街頭表演百百種,特技、舞蹈、魔術、音樂、行動雕像等等,真真族繁不及備載。跟線上的Youtuber們很像,開箱、整人、惡搞、實驗、街訪、冷知識,花樣多到你一輩子看不完。表演模式亦然,有在固定地點吸引群眾圍觀的表演模式(Circle Act),也有一種在四處遊走,融合環境特色做出不同展演效果的模式(Walking Act),或者在餐廳酒吧駐唱,前方也擺了一個打賞箱,你能說這不算街頭表演嗎?這些模式雖然算是大宗,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種類總是隨著時日增加,彷彿你永遠看不到人類創意的盡頭。
但我們現代人永遠不要覺得自己很前衛,其實古人永遠比你想像的還要狂。
先來給各位看看古今街頭表演的畫像吧!
圖為小弟於信義街頭表演畫面,讓我自肥一下嘛!/蕭采軒小姐拍攝提供
圖為清光緒年間的報紙《點石齋畫報・走索翻身》
就是這些畫面,讓我在回顧過往的文獻過程中,只能不斷地重複充滿激賞的髒話,搖頭讚嘆,那是厲害。
再多舉一點例子好了。《清稗類鈔》裡面記載了許多清朝時期街頭表演的資料。控制金魚的、控制蟲蟻的、叫狗朗讀古書的,什麼都有。或是宋朝的《夢粱錄・百戲伎藝》裡面也紀錄了許多街頭藝人攜家帶眷「就街坊橋巷,呈百戲使藝,求覓鋪席宅舍錢酒之貲。(就是他們會流浪各地做街頭表演賺錢的意思啦!)」,而且種類超多的「如踢瓶、弄碗、踢磬、踢缸、踢鐘、弄花錢、花鼓、槌踢筆墨、壁上睡、虛空掛香爐、弄花球兒、拶築球、弄斗、打硬、教蟲蟻、弄熊、藏人、燒火、藏劍、吃鍼、射弩端、親背、攢壺瓶等,綿包兒、撮米酒,撮放生等藝。」
或是在古代的畫作之中,有時也會出現一些街頭藝人的身影,像大家沒看過至少也聽過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有很多很多。封面圖中的畫像,即是取自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中的一隅。其實畫作中還有很多表演方面的紀錄,但這邊就先給各位一張就好。有興趣的讀者們,可以先去自己Google來玩大家來找碴。
下期文章,我將從《清明上河圖》中的街藝眾生相,來大致跟各位介紹以前的街頭表演是長什麼樣子的。若還有其他好奇的問題也可以留言給粉絲專頁,我也可以考慮先寫那個部分。
總之,日子還很長,文章也不短,但希望你能看完(單押x1),謝謝大家。
扯鈴街頭藝人/不務正業的中文所畢業生。 就讀大學中文系時都在扯鈴,報應是研究所時都在表演空檔寫論文。 因為熱愛在街頭打滾,於是畢業論文任性地寫了街頭藝人的歷史。 生平無大志,只求自己始終快樂。 自認是個幸運的人,曾喜獲東京國際扯鈴賽直立鈴冠軍、亞洲盃扯鈴賽亞軍等獎項。而論文雖常常難產,卻也如期畢業。 現在是個快樂的胖子,但始終不放棄那個能瘦回來的夢。可惜興趣仍是吹冷氣、吃東西,還有睡到自然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