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racd.org/en
https://stracd.org/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這裡彙集世界各國的街頭表演者,並誕生幾位傳說。他們的作品在 Youtube 上廣傳,其經典橋段被許多新進街頭藝人學習,讓已在街頭打拼多年的我們多次駐足觀賞,並讚賞著「原來街頭表演可以這樣玩 」。

 

為何這些街頭傳說選擇倫敦作為他們的演出基地?

 

或許與三百年來政府 – 地方 – 街頭藝人三方刻意經營而促成的街頭文化有關:

英國倫敦政府 (Mayor of London) 設立 Busk in London 部門,專職處理倫敦市街頭藝人事務,其背後顧問群為 街頭藝人、警察、地鐵公司、商圈發展組織。

該部門主要目標為:

  1. 推廣街頭藝術文化,讓街頭表演在倫敦是容易且安全。
  2. 開發更多的公共場所與私人場地供表演者演出。

 

詳細說明倫敦街頭表演規則與各場地介紹,讓當地表演者、當地居民、國外表演者、外來觀光客明確知道 街頭藝人展演地點 – 時間 – 可演出項目以及哪些展演點需要通過考試才能演出哪些是自由登記。

 

如此透明簡潔的資訊平台,有效提升外來表演者前往倫敦之意願。

Busk in London 與地鐵公司 (London Underground) 共同規劃地鐵站內可演出的區域。此處演出類性僅限於音樂,需要通過甄選且必須是倫敦市民才能報考。

(https://reurl.cc/24119a)

 

初審方式為影片審查,通過後將有為期一週實際於地鐵站內的演出並經由評審評議的決選 (2017/8/21-29)。

 

合格的街頭藝人可向地鐵站申請表演時間, 並在規劃的半圓內演出 (如下圖)。

柯芬園位於倫敦西區,於西元六世紀羅馬人統治時期曾是個大型交易中心,爾後成為西敏寺僧侶的後花園。

 

根據文獻, 柯芬園於西元 1662 年已出現街頭表演。經過三百年企業有心的經營與演進,現今也成為世界知名的街頭展演點。

柯芬園為一家民間企業所擁有,其有一套 28頁的章則來管理街頭藝。章則詳細介紹場地規範、展演規則、抽籤規定、如何保障觀眾安全及保險責任。

在柯芬園演出,得先通過音樂家協會、街頭藝人協會與柯芬園主管機關的考核,參加甄選的表演者必須在 3 分鐘內呈現一套顧慮到互動 – 技術 – 安全的作品。

通過審核的街頭藝人,還必須向保險公司購買 1000 萬英鎊的 Public Liability Insurance (每年保費 120 – 220 英鎊),確保意外發生時可由保險公司負責觀眾與表演者人身或財物損失之賠償。

 

取得演出證照後,表演者於每天早上 9:15 至柯芬園集合抽籤以安排當日演出場次,時間從早上 10 點排至晚上 10 點,單場表演時間 (包含上下道具) 共 40 分鐘,且每場演出皆會確切紀錄實際表演時間 (「+」代表超時,「-」為提前結束)。

柯芬園商家密度高,表演者緊鄰在旁,為避免聲音相互干擾及觀眾堵塞影響商家生意之問題,章則中明示音響與樂器之使用規範,且現場有 6-10 名保全人員作為第三方給予提醒和協助 (演出音量控制、紓解影響動線之觀眾) 減少表演者與商家間之衝突。

 

承上所述,場館方透過甄選找尋有素質並且適合該地的表演者,間接地留住人潮。而明確的場地規範與保險制度造就安全的環境,最後輔以第三方之場地管理,讓使表演者與商家互利共生。

 

觀光客多,且場地穩定之情況下,表演者每日有1-3場的演出機會。不必拼場數的情況下,他們會把握在 40 分鐘的表演時間,努力安排效果與笑點,並於演出時以最大能量感受觀眾。長期下來作品將有穩定成長。

 

或許這樣的環境,造就或吸引了傳說街頭藝人。

在倫敦柯芬園以及雪梨歌劇院前演出,需要購買 公共責任保險 – Public Liability Insurance

當被保險人為街頭藝人時,其定義如下:

[街頭藝人] 在公共場所 [表演] ,因意外事故造成 [觀眾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依法應由 [街頭藝人] 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時,[保險公司] 將對被保險人(街頭藝人) 負賠償責任的保險。 (資料來源 – 智庫百科 http://bit.ly/2eRDGah)

 

台灣亦有此類保險,但僅針對劇場或大型演出 (元慶提供資訊),英國與澳洲則有專門為表演者/街頭藝人量身定做之長時間保險 ( 3、6、12 個月) 。

意外總是意料之外,沒人能保證手上的道具哪天突然解體而傷及觀眾。

 

擁有保險對於觀眾 – 表演者 – 及核發演出許可的場地管理機關皆有保障,在另一層意義上也說明著

 

「表演者願意對觀眾的安全負責」

 

「你不只是來看表演,我們還有能力維護你的安全,所以請放心 」

需要證照的場地有著明確規定讓表演者遵守,並有管理者嚴格維持秩序,而自由展演區域則仰賴表演者間的 「默契與自律」。

 

Trafalgar SquareJames Street 這兩個展演點不需事先申請與證照,只要到現場簡單自我介紹便可輕易地融入當地規則,一起排隊輪流演出。

 

即便是熱門時段 (週六日) 當地街頭藝人也願意與外來表演者分享場地。

 

特拉法加廣場 –  Trafalgar Square

 

倫敦著名景點,是重要節慶或政治示威場地,可自由演出,不需事先申請,也不必買保險。(2020年改制為需要申請演出證照)。

當地表演者會在早上 10 點前往現場等待,按照排隊順序演出,每組可用之時間為 40 分鐘。

 

廣場後方為國家藝廊- The National Gallery 表演時留意不影響參觀動線即可,問題發生時藝廊的保全會前來提醒。

 

James Street – Magic Corner

 

柯芬園旁的 James Street,僅開放魔術演出,當地人稱為 Magic Corner。

 

James Street 旁的燈柱上標示今日排班的表演者,所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魔術師皆可到現場直接報名演出,每組時間大約 30 分鐘。

與台北相同,倫敦的熱門街頭展演點經常出現表演者飽和的狀態。但由於所有人都遵守彼此之默契,讓本地/外來/前輩/後進表演者為了生存,不至於發展成惡性競爭。

不同成長環境會造就出不同類型之表演者,各類型相互碰撞、學習,創作的眼界又更加提升了。

 

倫敦的演出環境吸引各國街頭藝人前來分享作品,表演者眾多的情況下,為何這裡的前輩願意分享資源 而沒有發生獨斷場地之情事?

原因除了上一個現象 [表演者自治-自律] 外,或許當地前輩表演者憑藉已了解觀眾口味與節奏之優勢,吸收外地來的養分,繼續 [自我經營] 站穩腳步,不擔心被取代。

 

外來的新人知道 [自我經營] 的重要,故站在前輩們的基底上學習,開始注重形象/精修演出內容/參與藝術節以求新知,想盡辦法後來居上。

 

如此生存門檻越來越高,最後留下的是極具特色的表演者。 而被淘汰的前輩或是新人,到了倫敦以外的地方也因為已鍛鍊出多種能力能夠好好地活下來。

倫敦街頭藉由自律的表演者共享資源、場地管理者制度化的規範以及公部門之推廣協助,達成 [秩序中的自由],促成表演場地的 [永續經營] 與發展。

 

身在多雨且擁擠的島國台灣,能夠演出的場地與機會不多,且向外發展所需成本比鄰國高,故本應更重視街頭文化的養成,得以讓演出場地永續發展。

 

文化需要刻意培養,當我們主張「自由/不被證照束縛」
主張「街頭藝人應由觀眾/市場機制決定」之同時,是否先做到了 [自我經營] [自律] 與 [自愛]

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現於中研院執行空氣污染研究任務,並走跳世界各地街頭演出。曾獲邀韓國釜山表演藝術節、泰國SIAM世界街頭藝人大賽、釜山魔術節、韓國海雲台街頭藝術節擔任演出嘉賓。於協會致力建立良好穩定的街頭創作環境並與國外連結,期望讓美好的事在街頭發生。

Subscribe us

Get the latest news from Str.ACD